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企业诚信建设促进会官方网站——"诚信广东"网(www.cxgd.org.cn)。

专家观点 | 打造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信用知识
您的位置: > 信用资讯 > 信用知识 >

专家观点 | 打造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

文章出处:中宏网编辑:信息中心浏览量:发表时间:2023-07-07
       现在到了吹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集结号的时候。
       中小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一个困扰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卡脖子”的历史难题,也是一个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个世界级难题。融资难融资贵的背后是采信难、获客难、评信难和风控难。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扎实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创新,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提出,“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将社会信用制度确定为第四项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撑。高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如何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需要我们作出回应的时代课题,也是新发展格局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使命担当。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以下简称“新基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设施的3.0版,是高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时代课题
       (一)中小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而全国5000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其吸纳的4亿多就业人数,既是其中规模巨大的经济组织,又是规模巨大民生群体。中小企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卡脖子”难题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研究显示,中小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呈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超过0.8,中小企业发展活跃的地区恰恰是经济发达和择业热点地区。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中小企业反映和呼声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疫情冲击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加凸显。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重低仅约5%,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主体,普遍缺乏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有调查表明,“九成多小微企业是贷款白户,从未获得过贷款”。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而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才第一次获得贷款”①。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信用风险识别难,信用评价难,信用定价难,成为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三)难题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时代回应
       从全球金融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前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小企业数量、规模都不是很大的时候,基于工业革命形成的传统金融体系下,只要解决好大中型主体企业的金融需要,经济社会就可以稳定发展。而当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涌来,中小微企业已经蓬勃发展成为产业生态中都不可或缺的创新主体和节点。由于中小微企业往往自身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可抵押物少、财务信息不透明、主体信用匮乏,加之传统金融体系下融资担保、抵质押品管理等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中小微企业普遍无法满足金融机构信贷要求,或需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根基。为此,世界各国政府、金融机构都在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付出努力,但一直缺一套能有效覆盖中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其融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仍然是一个世界级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时代回应。
       二、新基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汇聚的改革新动能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持续发力。
       一方面,围绕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建设。2016年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提出“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数据共享交换通道做好衔接”。2023年年初,国务院《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提出了“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等15条具体措施。目前,全国已建成1077家县级以上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3800多家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培育700多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②。但与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相比,我国基础设施还存在体系性不强、融合度不高、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围绕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体系建设。政策供给侧改革明显提速,仅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40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各地出台270多项相关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提出“以坚实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信用融资服务和产品,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银保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推进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的通知》进一步部署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再次提出“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依法依规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应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鼓励征信机构提供基于企业运营数据等多种数据要素的多样化征信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开展信用融资。”。
       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的“2522”整体框架,为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提高数据资源价值创造能力,为破解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难点堵点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而国家数据局的组建,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标志着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发展将步入“体系化”推进阶段,也为攻坚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难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契机。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形成的治理新优势
       1.从国家治理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现代金融业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是“四个自信”的充分彰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以金融征信为重点的信用体系建设,我国正在建立的是包含金融信用体系、经济交易信用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在内的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③。自2014年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发布,全面开启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幕,目前已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信用对于增进社会诚信、破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为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信用制度列为继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之后的第四项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这一重大变化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的肯定,也为高质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开了广阔空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2.从信用功能看,社会信用体系呈现出多元跨域全周期的治理特征。从信用主体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覆盖了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机构、个人五大社会主体;从横向看,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的信用建设,打通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三个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次级体系;从纵向看,“以信用为基础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政策工具箱的标配;从效能上看,加速构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为从根本上解决失信行为反复出现、易地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机制保障。新发展格局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多元跨域全周期治理的功能正在全场景式展现出来。
       3.从信用机制看,信用手段正成为现代治理体系中的韧性抓手。信用机制具有明显的“合作规制”“自我规制”的韧性特征,其创制方式与制度安排富有弹性。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社会规则可分为法律、党纪和制度等“硬规则”,道德(伦理)、标准和准则等“软规则”两大类,信用机制具有明显的非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软规则”特征④。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制度分为法律法规、正式合约和体制机制等“显性制度”,社会文化、价值信念和契约精神等“隐性制度”,信用机制具有明显的“隐性制度”特征。从信用机制自身看,以奖惩机制为核心的信用承诺、信用分级分类、信用修复等“自愿、自律、自修复”等机制设计,使其在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不同治理层面都呈现出系统强大的能够应对、吸收、适应各类信用风险,凸显功能稳定性和系统“鲁棒性”。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和社会性等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实现的多种手段及组合,不仅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的突破,还可以发挥顺周期、逆周期双向治理作用,赋予现代治理体系以多维弹性空间。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协同难、治理难等问题,是一项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创新协同、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银行、信托、担保、保险、融资租赁、风险资本以及担保、评级等中介机构等主体同向合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信用渗透性、融合性和赋能性作用,以信用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供应链高效衔接,发挥好社会信用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新要素作用,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型治理抓手和系统性机制保障。
       (三)实数融合背景下产业金融发展的信用新需求
       1.数实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即‘数实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数实融合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实数融合的三大方向。我国工业经济规模大、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到39.8%,实数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2.数实融合驱动产业数字金融的创新迭代。实数融合的快速发展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底层运行逻辑,变革价值创造和分配方式,重塑实体经济结构也深刻改变了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运行特征。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相比数字金融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蓬勃发展,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领域,数字金融有更大升级空间。产业互联网平台是实数融合中典型的新业态,也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产业互联网发展,打破了平台型和链式封闭型生态圈,促进大型数字平台普惠向善,赋能中小微企业、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十四五”规划提出“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即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协会服务—机构支撑”的联合推进机制,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产业互联网平台跨界融合,一方面推动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拓展传统金融市场的边界,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获得性以及便利性。另一方面对现代金融体系的适配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实数融合发展中,无论平台企业和科技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很难单打独斗。从数字产业化看,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高精尖”部分,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从产业数字化看,传统产业是实数融合的核心地带,但经过数字技术改造,业态变得分散化、智能化、轻资产化,传统的金融工具、金融模式遇到挑战。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例,为什么在中国几乎全军覆灭?“用传统的信用甄别方式去观测线上风险,那肯定是死路一条”⑤。现代金融体系既要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又要优化提升自身的稳健性和运行效率,产业金融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创新迭代则成为重中之重。
       3.以数据信用为核心的产业数字金融呼之欲出。人类社会的信任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农耕时代熟人之间的习俗型信任关系阶段,到工业时代陌生人之间的契约型信任关系阶段,再到信息时代的匿名陌生人之间的系统型信任关系阶段⑥。区块链技术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信任机制,数字化信任成为系统型信任关系阶段的核心技术特征。“数实融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逻辑、业务流程和竞争法则,传统行业治理政策、手段和模式难以适应其跨界发展、融合发展要求。诺奖得主希克斯有句名言“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⑦。如果把希克思这句话引申一下,可以说“金融革命,又得等待技术革命”。而数据信用或将成为这次技术革命的催化剂。实数融合快速发展遇上金融行业深刻变革,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相关金融服务也必然迎来升级,产业数字金融也应运而生。我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金融服务模式,如“310”小微企业信贷模式(即3分钟申请,1分钟到账,期间0人工干预),走在全球普惠金融的前列,或可资借鉴成为产业数字金融的后发优势。
       所谓产业数字金融,是数字化技术和产业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风险量化为关键技术,以数据信用为核心特征的一种新型金融形态⑧。产业数字金融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政府、协会、平台、金融服务等资源,将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从企业“单点”管理向产业“链条”、产业“全域”风险管理转变,向全产业生态式覆盖拓展,被业内称为继银行传统公司业务、供应链金融后的升级版产业数字金融。对于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来说,相较于零售业务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效,公司业务数字化转型进展迟滞,而产业数字金融成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数据信用包括交易主体、交易数据、货物监控、货物巡检、应收账款、运营日报等各维度的数据。随着实数融合进程的深化,产业链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物流等一体融合产业特征形成,通过区块链信任技术嵌入,大大提升产业链体系的信任水平,加速数字信用体系构建,实现产业链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价值分配。同时,通过数字信用的风险量化技术的“穿透式”功能,使企业底层资产可视化,企业征信规模化、低成本化,有效降低了银企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基于“产业联盟平台”“金融科技 供应链场景”,由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加速耦合形成的数据信用信息系统,正成为产业数字金融大厦的基石。
       实际上,运用数据信用技术提升中小金融信息共享的效能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创新实践。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部分地方征信公司打造了“区块链 征信”模式,实现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的共享。“长三角征信链”“珠三角征信链”平台2020年运行以来,已实现了信息在长三角、珠三角范围内的异地共享。2023年3月30日,全国首笔无质押数据资产增信1000万元贷款已经成功落地深圳数据交易所,成为数据资产化作为新型融资方式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创新⑨。
       三、新基建的内容框架
       (一)建设什么样的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
       1.新基建概述。新基建是数实融合驱动下信用理念、信用技术、信用制度、信用场景和信用模式的集成创新的数字化载体,是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公益性服务于一体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新型基础设施。
       新基建是数字赋能和信用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其创新首先在于两个关卡的打通:打通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的壁垒,打通政策落地与金融资源精准对接最后一公里。如果说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标志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是1.0版,以“全国信易贷平台”为标志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是2.0版,那么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则可称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3.0版。
       新基建将聚焦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打造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核心的集成服务、精准配置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其中,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旨在创建一个中小企业“信用采集、储蓄、增信、变现”的一体化、数字化“信用水库”,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发力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这一市场经济关键性、基础性难题的制度创新。集成服务,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的共享整合机制,集成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公益性服务,打造中小企业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覆盖全行业各类中小微企业,覆盖中小企业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驱动的全产业链。精准配置,主要是政策的精准施策、要素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激励政策的精准滴灌。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数字赋能、信用赋能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赋智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新基建的建设内容。新基建既涉及现有中小企业服务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也包括数字技术、信用技术设施建设;既包括数字技化征信、共享、服务等系列平台的硬基建,也包括信用规则规制、信用场景、模式创新、共享生态和营商环境优化等软基建。
       3.新基建的建设目标。新基建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共享生态、创新生态的重要载体。以信用为纽带构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核心产业生态链,推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发创新链、强化供应链,加快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带动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服务力量和服务资源下沉到园区、集群和企业。新基建还是中小企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信用引擎。信用平台作为产业生态圈的组织者,以破解融资难为目标、有效整合产业链离散要素资源,形成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网络协同、共创共享的产业分工和价值创造模式,突破了单个企业、单一链条发展中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束缚。同时,通过信用赋能有效解决政策、要素供需适配性和精准配置性问题。
       4.新基建的共建共享。对政府而言,通过平台将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信用资源的“聚、通、用”,旨在信用信息不对称等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打造信用融资、股债联动、直接融资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升级版;对企业而言,意义特殊之处不仅在于融资难题通过外部平台得以破解,更在于由此倒逼企业自身信用的“守、储、用”,并通过平台增信、信用变现,激励其树立“一诺千金”的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使信用成为企业竞争新的杀手锏,推动中小企业群体的行业自律自治和公司治理基础的系统性升级;对金融和创投机构而言,在获客优选、授信核审、风险定价、贷后投后跟踪方面获得了规模化低成本的优势,提升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动力和投贷能力;对科研院所、创投机构、服务机构等创新联合体而言,积极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形成多维创新要素融入产业链创新链的交互平台。
       四、新基建的系统组成
       新基建将采用“1 3 3 3”建设模式。即,由1个信用共享平台、3个主体库、3大服务体系、3条信用链组成。
       (一)1个平台
       即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为核心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平台建设旨在打通政策落地的堵点、信用数据条块部门体制等壁垒、产业链与金融链和创新链衔接的“梗阻”,是破解信用信息不对称难题的“第一粒扣子”工程。
       加大信用科技、金融科技的创新,整合公共信用数、企业信用数据和替代数据资源,融合企业 “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筑牢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的信用基石,促进中小企业信用“资源”变“资产”,“信息”变“信用”,“信用”变“资金”,实现信用赋能、信用变现和信用治理。
       (二)3个库
       即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中小企业资金池和中小企业创新联合体。
       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通过事前企业信用承诺入库,事中企业信用评级、信用记录、信用画像形成信用风险分级分类,事后激励升级和惩戒降级甚至淘汰出局。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为示范引领,实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靶向服务、动态管理的闭环管理。
       中小企业资金池:发挥政策供给侧改革优势,政策和财政资金引导银行、保险、创投、信托、担保、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汇聚金融和社会资本。
       中小企业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链,汇集征信、评级、信息、培训、咨询、会计审计、律所、交易所等多元主体加入创新联合体。
       (三)3大服务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制,打造一体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企业培育机制、认证标准、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信用评价机制、信用风险风控机制和信用奖惩机制。发挥政府指导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示范平台、特色产业集群等服务机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政府引导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撑的市场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牵头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协同联动的一体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体系化服务支撑。
       (四)3链联动
       3条信用链的创新,是数字赋能中小企业创新生态、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路径,是营建新基建的重要发力点。
       3链建设。通过共享平台汇集企业的信贷数据、替代数据,构建中小企业“数据链”;通过挖信、储信和用信等信用科技和工具创新构建中小企业“信用链”。通过信用承诺制、信用风险分级分类、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等机制,打造建靶向培育、差异化监管和精准配置和精准服务的“治理链”。其中,数据链是底层基础链,信用链是动力链,治理链是功能链。
       3链建设离不开信用工具创新。首先,强化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数据链、信用链、治理链的集成创新,将助力在中小企业主体、项目、资产的信用风险量化和风险监测的技术突破。依托信用平台加强对获得贷款企业信用状况的动态监测,分析研判潜在风险并及时推送相关机构参考。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线上公证”、“线上仲裁”机制和金融互联网法庭,高效处置金融纠纷。对依法认定的恶意逃废债等行为,依法依规开展信用联合惩戒。其次,传统采信、评信、用信的基础上,开展挖信、增信、储信等多元多维增信技术(论述见后)。
       五、新基建的实施路径
       新基建的建设实施,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全国信易贷平台为依托,以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突破口,以多元增信系统为保障,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创新协同,合力推进。
       (一)以全国信易贷平台为依托
       制度供给侧不断发力,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套,不搞重复建设。以全国信易贷平台为依托,以“信易 ”场景拓展的为动力,开启新基建的建设。
       信易贷平台工作的核心机制是“信息机制和信用机制的调节”,是对以金融信用信息为核心的传统经济信用机制的创新和超越。集中体现为它以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有效克服了传统信贷模式之下“以担保换贷款”、“以资产换资金”等资产信用制度的局限和不足,是一整套融资机制的系统创新,是制度化信用机制的一个全新样本⑩。根据《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部署,归集共享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等37项涉企信用信息,为新基建的加速推进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制度保障。一方面,依托国家发改委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即“全国信易贷平台”),在部委层面加大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力度。依托“全国信易贷平台”,推动与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及工信部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共享的联动优势,实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另一方面,推动各地建立数字化的地方征信平台和跨平台网络,创新地方征信平台和信用信息共享模式。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地方征信平台建设,覆盖传统小微信用数据以外的企业经营信息、公共数据等替代类数据,扩大可共享的小微金融信息范围。 2019 年中国人民银行批设了苏州小微企业数字征信试验区,就是其中创新实践探索。部委协同、央地联动、政企同频,推进对中小企业征信的覆盖的广度和精度,拓展和提升一体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空间和效能,实现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的整体升级。
       “信易 ”系列项目,也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重要制度创新。其中,“信易贷”主要包括缓解守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信易租”方便创新创业主体租赁办公设备和办公空间,“信易批”让守信主体更便利获得行政审批服务,都主要是赋能中小企业的信用应用场景。随着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信用 监管”“信用 政府采购”“信用 保险”等更多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将迭代升级,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二)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突破口
       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但数字化基础薄弱。据中国社科院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我国79%的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12%的企业处于应用践行阶段,而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企业占比仅为9%。如果说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那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突出优势,自然成为创新发展的行业排头兵,是我国科技、产业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是加快产业链韧性锻造的重要环节。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具数字化优势,是产业互联网生态中最活跃的主体。与广大中小微企业相比,最具市场竞争力和数字化整体优势。能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必须达到一个标准,就是“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望最先获益于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破解企业自身发展中的融资难等“卡脖子”问题。新基建选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突破口,一方面,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信用链的构建,实现金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连接,赋能“补链强链”;另一方面,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探索,可为中小企业提供示范和经验,从而带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新基建”的建设实施。新基建要在破解政策落地的堵点、链链衔接的“梗阻”方面有所突破,首先要打通专精特中小企业与新政策落地、金融资源精准对接最后一公里。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链,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新基建与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五个方面的对接实现。
       对接国家(含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信用承诺入驻共享平台。新基建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并对重点“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
       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夯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分级分类制度和标准等基础建设,助力“靶向培育、梯度推送”的政策推进,服务重点遴选制造业中小企业,优先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搭建开放协同的资本引桥,与北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等以及境外证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对接市场信用监管。不断推进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积极适应“信用分级分类 双随机一公开”等差异化和精准化等政府行政监管和服务模式的变革,实现政企同频共振。扫清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的“信用路障”,推动更多“小巨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对接金融产品和工具。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用 产业链”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债券、资产证券化、公募reits等直接融资,推广应收账款的担保融资、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及衍生品等间接融资。借助大数据、ai、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创新信用画像,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提升信贷可得性,保障政策资金的精准触达。
       对接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信用信息共享为纽带,将分散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聚集组织起来,推进创新联合体、大中小企业配套联合体、知识产权联盟、共性技术平台,打造目标一致、内生驱动、创新协同的专精特新创新生态。
       (三)以多元增信系统为保障
       时代课题,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即,平台系统增信、金融科技授信、信用工具挖信、产业链增信、行业性增信、守正创新强信,探索构建中小企业多元增信机制。
       1.政府部门:平台系统增信
       平台协同增信。加大供给侧改革的供给,打通中小企业信用数据技术、部门、体制等壁垒,在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关键突破——这也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必然要求。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一网通办”“云平台”等优势,以信用信息依法归集、共享为牵引,促进企业信用资源“聚、通、用”。推动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协同共享。
       数据共享增信。既要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又要优化信息共享方式。整合税务、市场监管、海关、司法、水、电、气费以及社保、住房公积金缴纳等替代数据,推动基于“区块链 征信”模式的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的联通共享,组建涵盖企业、金融、政务、市场等多方数据的中小企业信用大数据中心。
       劣后担当机制增信。在投、贷、保联动等多种服务模式创新中,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政策性基金的劣后等配套机制设计,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撬动作用,共同建立多元化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缓释和共担机制,促进金融机构“能贷敢贷愿贷”,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信贷获得水平。
       2.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授信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开发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信用产品。创新对中小微企业、项目、供应链信用评价评估方式,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深度发展金融科技,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进行精准画像,创新信用评价方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小微金融服务可得性和商业可持续性。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贷款产品,提高科技型企业首贷比例。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创新、投绿色。在平台增信基础上,通过“一对多”银企对接,规模化降低获客成本,在优选客户、授信核审、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动态跟踪方面获得了规模化、低成本优势,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动力和投贷能力,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3.信用机构:信用工具挖信
       信用服务机构和助贷机构积极发挥数据信用科技优势,创新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的征信和信用评级工具和风险防控模型,提供基于企业运营数据等多种数据要素的多样化征信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开拓信用融资应用场景。信用无形,但信用有价。信用资源的挖掘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第一道关。基于政府平台载体,提供六大系统化信用服务,即挖信、评信、增信、储信、修复、用信,促进中小企业信用链闭环的形成。如果说“挖信、评信、增信、储信、修复”等前五项是企业信用资产的“收入”,那么“用信”是企业信用资产“支出”,也是信用资源的价值变现,更是“抵押担保”传统信贷壁垒的跨越。中小企业信用链闭环的形成,也就是企业融资诉求的实现。其中,“挖信”是对中小微企业沉睡的信用资源多维挖掘和信用价值量化,是传统采信、征信、评信的智能叠加。“储信”,是解决“数据白户”的问题,也是信用变现前的信用积累。“信用修复”是实现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一环。
       4.核心企业:产业链增信
       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是国家重要部署。大型国企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作用,支持配合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努力实现自身优质信用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共享。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有活力、创新性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企业、央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微企业通过参与整个龙头的新型实体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获得技术赋能,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抵押物不足对融资的制约。
       充分发挥央企、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引领和市场资源优势,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大力推进“云采购”“云签约”“云结算”,努力让信息多跑路,尽可能节约中小企业“脚底”成本。推动以融促产,实现自身优质资信与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共享,畅通上下游资金循环。
       5.社会组织:行业性增信
       行业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是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成为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抓手。将持续赋能健全专业化、协同化、社会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政府综合监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和信用服务机构协同监管。在推动构建政府综合监管和协会商会自治的新型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中,推动构建政府支持、协会主导、第三方机构评价、企业广泛参与、社会监督的“五位一体”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发挥行业性增信的独特作用,育信、评信、聚信、用信赋能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可持续发展。
       6.中小企业:守正创新强信
       中小企业不是“扶贫对象”而是“创新主体”。不论数字化转型还是信用竞争力的塑造,对中小企业都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小微企业自身而言,打铁必须自身硬。首先,诚信为本,立信、守信、储信、用信、强信。以信用评价、信用积分和信用风险分级监管倒逼企业珍惜信用、积累信用、挖掘信用、增强信用,使信用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激励中小企业树立“一诺千金”“信用储值”的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构建中小企业应对不确定时代的坚强体魄;其次,强化企业自身信用资源配置能力。不论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还是绿色金融,无不是以征信技术都为其底层运行架构。这就倒逼资金饥渴中的中小企业,加速利用信用机制的构建资源配置机制建设,强化内生创新动力;第三,注入esg治理机制创新要素。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和投资已经渐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和趋势。esg机制包括信息披露、评估评级和投资指引三个核心要素,esg治理机制将成为提升公司现代治理体系的杀手锏。中小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吸纳esg先进理念和机制,特别是包括信息披露等内涵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构筑企业合法合规持续发展的信用之基。
       (作者简介:薛方,北京信用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丛海涛,上海商学院副教授)

指导单位:广东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    主办单位:广东省企业诚信建设促进会
官方网站:诚信广东网    广东省企业诚信建设促进会 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的版权所有
运营管理:广东省企业诚信建设促进会信息中心   
地       址:广州市东风中路503号12楼    邮编:510045
电子邮箱:gdcxmsc@163.com    联系电话:020-83563139   83565596
扫一扫关注
“省诚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